東大22年春學期《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在線平時作業(yè)1-00001
試卷總分:100 得分:100
一、單選題 (共 20 道試題,共 80 分)
1.( )是對有相關關系的現(xiàn)象,根據(jù)其關系的形態(tài)找出一個合適的數(shù)學模型,即建立回歸方程,來近似地表達變量間的平均變化關系,以便依據(jù)回歸方程對未知的情況進行估計和預測。
A.置信區(qū)間
B.回歸分析
C.線性代數(shù)
D.變量
2.實驗的設計方法很多,最典型的實驗設計是將調查對象分為實驗組和( ),分別觀測他們在實驗前后的變化。
A.樣本組
B.控制組
C.系統(tǒng)組
D.調查組
3.關于總體中某一變量的綜合指標,在統(tǒng)計中最常見的總體值是某一變量的平均值稱為()
A.參數(shù)值
B.統(tǒng)計值
C.抽樣誤差
D.置信區(qū)間
4.( )是以行為科學(管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社會學等)的方法論為代表的,它強調對個人的社會行為進行客觀精確的分析,主張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研究社會現(xiàn)象。
A.社會事實范式
B.社會行為范式
C.社會定義范式
D.社會理論范式
5.測量的四個要素是指測量客體、測量內容、測量規(guī)則以及( )
A.數(shù)字或符號
B.概念
C.基數(shù)
D.測量方式
6.有效測量的三個條件準確性、完備性、與( )
A.相關性
B.包含性
C.互斥性
D.遞進行
7.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創(chuàng)立,通常的說法是始于( ),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真正確立也始于實證精神的引入。
A.法約爾
B.泰勒
C.孔德
D.馬克思
8.對搜集得來的資料進行思維加工,目的在于說明調查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由此得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活動稱之為( )
A.社會研究
B.社會調查
C.理論研究
D.基礎研究
9.一項社會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稱之為( )。
A.分析單位
B.單元
C.樣本
D.素體
10.經驗資料可分為案例資料和( )
A.感性資料
B.統(tǒng)計資料
C.理性資料
D.前人經驗
11.定性研究的分析方式是歸納法,主要尋找概念和主題,它的研究工具是()
A.量表
B.統(tǒng)計軟件
C.研究者本人和錄音機
D.問卷
12.社會學家華萊士( )年提出了社會研究的邏輯模型,它也稱為“科學環(huán)”。
A.1971年
B.1974年
C.1976年
D.1982年
13.中國的社會科學出現(xiàn)了( )大的高潮,形成了馬鞍形的發(fā)展局面。
A.四次
B.三次
C.五次
D.六次
14.定性資料通過將經驗證據(jù)與()相結合,來提出或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和理論。
A.抽象概念
B.具體事實
C.個案研究
D.邏輯推理
15.文獻研究是( )的主要方法,它利用現(xiàn)存的第二手資料,側重從歷史資料中發(fā)掘事實和證據(jù)。
A.物理學
B.歷史學
C.地理學
D.經驗主義
16.中位數(shù)(簡寫Md)是將觀察總數(shù)一分為二的變量值,即高于此值的有( )的研究個案,。
A.50%
B.45%
C.50
D.25%
17.社會定義范式 以( )的思想為代表,它強調社會現(xiàn)象的主觀性質,認為一些宏觀的社會現(xiàn)象,如國家、制度等是由人們的主觀定義建立的,因此社會現(xiàn)象是不可能與個人的動機、態(tài)度和行為相分離的。
A.迪爾凱姆
B.韋伯
C.法約爾
D.泰勒
18.近代的社會調查,發(fā)展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 )。
A.英國
B.美國
C.日本
D.西歐
19.在信度系數(shù)中當r=( )時,可以認為實得分數(shù)中有90%的差異來自測量對象本身的差異,只有10%來自測量誤差。
A.0.90
B.90
C.900
D.9
20.關于樣本中某一變量的綜合描述,它是相應的總體值的估計量稱為()
A.參數(shù)值
B.統(tǒng)計值
C.抽樣誤差
D.置信區(qū)間
二、判斷題 (共 5 道試題,共 20 分)
21.實地考察是到研究現(xiàn)場去觀察、詢問,以增加感性認識,明確調查內容,確定研究方法。( )
22.研究報告的第一件工作是介紹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和背景,即清楚地陳述你所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以及你為什么選擇這一問題做研究。( )
23.一個變量能否以定比尺度測量,關鍵在于零點是否絕對。( )
24.測量不完全是數(shù)量化的,它可以是類別化的。( )
25.完備的抽樣框中,每個元素可以與多個號碼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