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2023年春學期在線作業(yè)2題目
試卷總分:100 得分:100
一、單選題 (共 10 道試題,共 30 分)
1."質的研究"實際是一個建構概念框架的過程,是研究者的初步理論設想。一般來說,它包括:組成研究的重要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各種關系;研究問題的范圍、內容和層次;還應該包括的內容有
A.研究者自己對研究問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假設
B.研究方法
C.研究程序
D.研究困難預設
2.調查訪談法根據訪談的次數可分為一次性訪談和()
A.封閉性訪談
B.橫向訪談
C.多次訪談
D.專題訪談
3.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后,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發(fā)生了變化,這當中,就是該項研究中的自變量是——也就是研究者要操縱的變量是哪一個?
A.教學方法
B.學業(yè)成績
C.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D.學生的學習動機
4.黎世法的“六課型單元教學發(fā)”的研究,就是通過對一萬多名各類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調查,尤其是三百多名優(yōu)秀生的學習方法特點的深入研究,概括學生學習的本質特點。提出將教材分成若干單元等六種課型 ,這個研究假設屬于
A.定向假設
B.歸納假設
C.非定向假設
D.零假設
5.研究與處理“誰(who)”、“何處(where)”的問題,主要是提供描述性的素材,此類個案研究是屬于 ( )。
A.描述性個案研究
B.探索性個案研究
C.解釋性個案研究
D.問題解決性個案研究
6.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教育研究的假設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假設形成分,可以將假設分為歸納假設和
A.演繹假設
B.概括假設
C.分析假設
D.推理性假設
7.在教育實驗研究當中,各種可以操縱的具有質或量的變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學手段或教學組織形式等屬于哪種變量?( )
A.環(huán)境變量
B.被試變量
C.課題變量
D.暫時的被試變量
8.綜合型問卷是指在一張調查問卷中,既有封閉型問題,又有開放型問題。一般以封閉型問題為主,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若干( )
A.客觀性問題
B.開放性問題
C.標準性問題
D.結構性問題
9.教育研究的目的如果是要了解當前有關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問題,需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是
A.調查法
B.歷史研究法
C.行動研究法
D.比較研究法
10.質的研究實際是一個建構概念框架的過程,是研究者的初步理論設想。一般來說,它包括:組成研究的重要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各種關系;研究問題的范圍 、內容和層次;還包括
A.研究者自己對研究問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假設
B.研究方法
C.研究程序
D.研究困難預設
二、多選題 (共 10 道試題,共 30 分)
11.問題的設計在問卷的編制過程是最重要的部分,應遵循的基本要求有()。
A.要與研究的目的和任務相一致
B.要避免雙重含義的問題
C.問題要盡量簡短
D.問題不要帶傾向性
E.不用否定形式提問
F.不問回答者可能不知道的問題
G.不直接問敏感性問題
H.盡量用簡單的語言且問題的數量要適當
12.手工檢索是指利用檢索性工具書來查閱文獻的一種檢索方式。檢索性工具書是比較完備的匯集某一方面的資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編排,內容比較概括,以供檢索文獻線索時查找的圖書。它不僅提供準確的資料,而且提供經過篩選和條理化了的文獻出處和內容線索。常用的檢索性工具書有
A.書目
B.索引
C.文摘
D.傳記資料
E.辭書
F.百科全書和年鑒
13.根據標準的不同,可以對文獻作不同的分類,根據文獻的內容,可以分為哪幾類?
A.黨和政府正式文件與檔案
B.社會組織與團體的文件與檔案
C.大眾傳播媒介的內容
D.研究文獻
14.文獻記錄和積累就是把通過閱讀找到的有價值的資料保留下來,以供進一步分析研究之用。記錄與積累研究文獻的常用方式、方法有哪些?
A.要目索引法
B.文摘卡片法
C.剪貼法
D.筆記法
E.評點法
F.現代技術法
15.進行問卷調查時,對問卷采用不同的分發(f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回收率。除了這種通過選擇分發(fā)方式來提高問卷回收率之外,還可以采取一些其它措施來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具體包括哪些措施?()
A.慎選研究問題與調查對象
B.鼓勵調查對象填答問卷
C.問卷調查的時間安排
D.適時發(fā)出催覆信函
16.真實驗設計是被試為隨機抽樣和隨機分組,并且都有一個控制組的設計。這種設計能對無關變量進行有效的控制,下列模式當中哪些是屬于真實驗設計的模式?()
A.前后測的等組設計
B.只有后測的等組設計
C.多重處理設計
D.所羅門四組設計
17.抽象性定義,其特點是用一個概念來界定另一個概念,在定義中直接概括被定義變量的性質或特征。下抽象性定義的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A.經典的定義方法
B.從文獻中尋找合適定義的方法
C.自行定義的方法
D.移植性的定義方法
18.依據調查研究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調查研究分為()
A.調查表調查
B.問卷調查
C.訪談調查
D.個案調查
19.訪談調查法的優(yōu)點有()。
A.適應范圍廣泛
B.靈活性強
C.成功率高
D.信息真實具體
20.行動研究的功能體現在很多方面,但主要與它的“置重心于實務”、“追求研究結果的即時應用”等特點密切相關。具體分析,下列選項中哪一項屬于行動研究的功能?( )
A.在教師發(fā)展方面:增進教師的研究精神,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B.在學生方面:學生成為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C.學校方面:學校實務的改進和學習型組織的建構。
D.教育學術方面:發(fā)展實用的教育知識。
三、判斷題 (共 20 道試題,共 40 分)
21.行動研究對現存的教育理論有驗證的功能。行動研究中的“批判性反思”會系統(tǒng)審視教育理論體系的內容,思考其科學合理性和實用價值。
22.教師的行動研究 ,其目的在于解決教師目前所遭遇的問題,而并不是謀求將研究結果推演到其它的情境中,教師行動研究關心的是改善教育情境或教學品質。
23.單項單科實驗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教研(科研)工作者、教育行政工作者三結合;個別研究、教研組集體研究與學校立項研究相結合;一校研究、多校協作研究與區(qū)域合作研究相結合,研究形式也趨向合作化。
24.在調查研究中 ,個人特征資料往往是作為一種自變量來考慮和使用的。
25.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事先沒有估計到的問題可能會不斷出現。此時,教師不能固守原有的研究計劃或策略,而必須適時地做一些抉擇與處理。
26.文獻資料主要是以文字記載的方式保存的,并非人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和感情的文字資料,能否留下文獻資料以及能留下多少文獻資料(無論是個人文獻還是非個人文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的文化教育程度。
27.教育個案追因法與教育實驗法在探尋因果關系的實施順序上正好相反,個案追因法是先確立原因,然后根據原因去探究產生的結果。而教育實驗法則是由已經存在的結果去追尋和探究結果所以存在的原因。
28.狹義的教育實驗包括所有新的、處于嘗試階段與變革階段的教育活動與實踐,另外,在教育實驗研究發(fā)展的早期,以宏觀的觀察、思維為主要形式,以定性描述為主要手段,對社會改革性質或教育革新性質的干預性研究也被界定為廣義的教育實驗
29.文獻研究是以文獻為其直接的研究對象,是一種接觸性的研究,因而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既可以從縱向角度研究不可能接近的已作古之人或之事,也可以從橫向方面比較不同地區(qū)或國家的教育現象和教育事件 。
30.一般來說,教師要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需要根據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原理,進行綜合運用,針對病源,有針對性地加以矯正。
31.聯機檢索是指研究者在計算機檢索系統(tǒng)的終端上,通過通訊網絡,以人——機對話方式,查詢遠距離計算機檢索系統(tǒng)中的數據庫或國際互聯網(Internet),從而獲得所需的文獻信息。聯機檢索系統(tǒng)主要由檢索終端、通訊網絡、聯機檢索中心或相關網站及數據庫等三部分構成 .
32.真實驗就是指接近于真實驗標準的一種實驗研究,它對實驗過程進行了某種程度的控制,但不能采用隨機化方法分派被試。準實驗具有一定的外在效度,但由于被試不是隨機分派,對無關變量的控制還是不夠的。
33.雖然自變量的變化能明顯地反映在因變量指標的變化上,但是對因變量的區(qū)分性和敏感性要求的并不高。
34.一項實驗中至少要有兩個變量:自變量和因變量。
35.一個好的研究問題的陳述應指明總體的中心議題和問題的前后背景。即在研究問題的陳述中不但要包括研究的問題或內容,還要通過明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法等明確研究的背景。
36.內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一定關系的明確程度 。
37.因變量,又稱刺激變量。是引起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變量。當兩個變量存在某種聯系,其中一個變量對另一變量具有影響作用,我們稱那個具有影響作用的變量為自變量 。
38.因變量不僅應是客觀存在的 ,而且其測量也應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是實驗者或儀器能客觀地感知或記錄下來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重復觀測與記錄的,并且其結果也應是相同或相似的。
39.個案研究所研究的問題是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的具體實施過程也是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中進行的,研究者只是作為一個客觀的旁觀者或活動的參與者,在自然的情境中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因而所得出的結論更具針對性和現實性,更具實踐的指導意義。
40.品質分類的標志都是反映研究對象的數量特征的,可以具體表現為數值,因此,數量分類是按數量的屬性進行分類的,具體包括順序排列法、等級排列法和次數分布法等。
奧鵬,國開,廣開,電大在線,各省平臺,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
詳情請咨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

